
追尋生命中的光影漣漪
--
WAVES生活潮藝文誌第六期2019秋季刊
【 採訪:黃馨頤 】
畫家郭心漪,1974 年生於台灣台中市,畢業於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美術研究所。自 2009 年開始致力於藝術創作,曾獲得南瀛獎佳作、國際水彩展、新北市美展及磺溪美展優選,中部美展第三名,並於2012年以〈荷池劇場〉獲得第 17屆大墩美展水彩類第一名。2010年起,郭心漪的水彩創作除了在國內各大藝文中心展出外,還受邀到韓國、日本、士耳其與美國的藝術中心參展。目前專心於水彩藝術創作,持續挑戰各式水性顏料在畫布尺幅上開展的可能性。
流轉拼貼的藝術之路
「小時候不理解『何謂創作?』只記得在成長經驗中,家裡的牆壁、沙發曾是我的畫布,也總是喜歡剪剪貼貼,將畫作隨意拼貼在鏡子上面。最深刻也最具有破壞力的是我曾趴在一張白色小矮凳上,以顛倒的方式繪畫,是童年記憶裡有趣的塗鴉經驗。」
郭心漪因父母離異,輾轉流離地在親戚家過日子,感受著許多同齡孩子無法體會,那種寄人籬下的孤獨。小學期間轉了五次學,每到一個環境還未熟悉就要離開,轉學的時機也總是事出突然,經常來不及和師長同學告別就身處異地:「我當時很恍惚、很懵懂,總是讓時間推著走,也不過就這樣子的人生而已。從來無人告知自己未來要怎麼做,或是教導自己如何去生存或如何去生活。」那些空缺,只能靠自己不斷地去摸索,造就了她獨立的個性。
就讀國二時,也許父親覺察到她在繪畫方面的天賦,也或許誤打誤撞地被轉學到五權國中美術班就讀,才開始知道什麼是素描、什麼是水彩,該如何描摹或如何觀察事物,都是從這時期得到啟蒙。當時郭心漪期望未來能成為一名設計師,於是高中選擇就讀明道高中美工科,課程上對攝影、陶藝、金工、繪畫等開始多方面接觸,當時也幫同學做人像攝影,就算是無償,獲得的體驗對郭心漪來說無可比擬。高中時期,擔任很多術科的助教,與他人相較之後,發現自己在藝術方面確有多一分天賦,這個階段開始建立起一些自信,慢慢地重新形塑自己,相信未來往藝術相關方面是不會錯的。
進入社會之後,郭心漪夫妻倆開始創業「真工藝術」。因教學相長,郭心漪越趨深入了解藝術,不覺間對於繪畫開始產生某種衝動:「一個莫名其妙的念頭,我認為那是一種慾望,因為不滿足於現狀,所以想透過某種東西來理解自我,並延伸再來理解這個世界。」當時郭心漪35歲,受到先生的鼓勵,開始真正踏足繪畫這個領域。
純粹寫實的創作衝動
郭心漪在教學環境中最常接觸媒介是水彩,所以她決定以水彩開始她的創作實驗。2009 年最先產出的是「鄉情」系列,寫實的描繪人文、動物、風景主題,累積自己經驗及對於畫面的掌握,然在過程中總是自我懷疑,認為現在的自己只是把現實場景精確地描繪在畫布上。
有一日,郭心漪走過回收場,不經意地撞見無以計數、成堆的易開罐,築起一座座高聳圍牆:「當時給我一種震撼的感覺,想要用大篇幅的畫面將這副景象掌握下來。」於是她用了一年的時間,只專注於易開罐系列創作,將各種罐子被壓縮、擠壓的狀態建構成大篇幅創作。發表這一系列創作時,郭心漪認為:「『易開罐系列』主要是對於社會現象的批判,環保議題則是次要。利用罐子五顏六色的包裝表達現代人對於外表的重視,內在卻是毫無營養成分的東西;但是可樂飲料和啤酒,卻又能帶給使用者愉悅、享受,當罐子空了,剩下的不過是虛無的外表,一個隨手可棄的垃圾;而自己得到的也是虛胖、不健康。」甚至也聽見不少懷疑的聲音,畢竟現實上這些作品的商業價值並不是很大眾:「到底為什麼要創作?」是這段實踐過程中,畫家不斷反思的問題。
「這段時期其實是很沮喪的,也許是經驗不夠。我全神專注於罐子的表象,無論怎麼變換它的外表或排列的形式,再寫實精細也不過把這樣的狀態轉移到畫布上面而已。」從「鄉情系列」到「易開罐系列」的轉變期,畫家卻也自覺已經抓到了創作者為何要創作的衝動與動機。然而「易開罐系列」卻又不免落入作者對社會現狀的質疑、陷入無病呻吟的吶喊與批判,想改變現狀卻也無能為力。
梅川池塘的本我追尋
進入靈感撞牆期,郭心漪有一天到國立台中美術館看展,走在自小到大熟悉的梅川畔,原先對梅川的想法總是陰暗且髒亂,但這一刻:「我坐在這人工再造生熊池,不禁對自己批判反省,接下來的創作將要何去何從⋯⋯。恰巧一陣風吹過池水,產生劇烈的晃動,晃動的並不是水波而是影子。當下那個晃動的影子突然間讓自己感到恍惚,原先還在責難自己,忽然一股很輕鬆的感覺浮上心頭。對於此情此景,發現以前竟然忽略時間與空間的流動,一刹那感受到某種神祕的美,是無法言喻的衝擊出來。這種特別的經驗前所未見,頓時,我覺得池塘像在呼唤我。」
對梅川反覆的觀看,不停回思,郭心漪於2011年底始創作「池塘系列」。「池塘,是一處平靜祥和的世界,也是生物群聚、充滿生存與死亡的宇宙縮影。」(蕭瓊瑞,2016)在徹底的研究後,郭心漪發現水是難以抓住的東西,想要呈現水的姿態卻遇上困境,因那樣奇特之美,一時無法躍然於紙上。她說「創作池塘系列初期,比較依賴表象的記憶,例如欲表達影子晃動之美,只能直觀的依賴記憶和蒐集資料,紀錄眼前的池塘意象。用色上,讓色彩盡量保持自然寫實的色調來表現實際觀察到的對象,以中立不帶情緒的角度呈現畫面。」如作品〈荷池劇場〉,可見平穩寬廣的水塘自然視野,荷葉之間榮枯並存,讓整個色調帶著冷靜陰鬱的氣息,水底暗影與林木倒影量染如墨,兼入中國水墨之特色,在逆光之處更加強陰影的層次與深度,幾處微小的漣漪暗示著水的存在,自然地呈現著生命的劇場正於此時此刻虛實交錯,感覺被真實地呈現出來了。
〈 荷池劇場 Lotus Pond Theater 〉,102x152cm,2012
初期池塘創作風格較為陰暗,一部分隱喻真實的內心世界,這是很自然的現象,創作不能總是追求表面功夫,所有實驗技巧都只是手段:「我要如何建構我的池塘?」郭心漪領略到自己的心理需求,在創作上想要轉往更心靈的層面。她試著不以表象或寫實技巧為第一優先,而轉往內心深處,像挖掘池塘般再次挖掘自我,無論有沒有人想要去理解,這是一種自我探索的實現。她以成長歷程比喻的作品「鄉情」系列,感覺創作像是幼稚園階段,只是單純衝動想追求藝術。「易開罐」創作系列,則進入青少年階段,藉由反覆的吶喊、批判,關注在社會時事層面,屬於實驗性的技巧;「池塘」創作系列則像是踏入老年期,重新思考生命的歷程與對心靈上的探求。
整個創作過程從物象轉化至心象的呈現,她試著加強色彩強度,在寫實中融入超現實意象,以喚起觀眾更深層之生命意義。如作品〈悠游〉整幅以紅色為畫面基調,水面上細碎的黃、橙、橘色彩激盪出池塘盎然生機,深沉的林木倒影映襯光線的存在,水面中心幾隻悠游自在的錦鯉,表現優雅而和緩的生命躍動,水底的落葉與石子將整個空間垂直延伸,使繁複的共生景緻達到溫暖平衡效果,傳達創作者積極熱情的感受。
〈悠游 Lotus & Koi〉,75x105,2012
〈夢要醒了〉以強烈魔幻表現手法,水面映著大篇幅的倒影,印象似的色彩與落筆攫取瞬間光影,於是水面下的真實被遮掩大半,如夢似幻,榮格說過:「夢是一種未經喬裝的象徵,它旨在顯現。」畫面困在半夢半醒之際,錯落的漣漪提醒著水與光的存在,潛意識依舊藏匿在水底下,恍惚且空靈祥和,令觀者也跟著落入一場如夢的幻境之中。
〈夢要醒了To Wake up the Dream〉,75x105cm,2013
拼湊那個不完整的自己
池塘雖然是自然生機題材,卻也有人工的雕琢。「池塘想表達的主題還是『人』,在地球裡所有的創作都離不開『人』。例如我藉由池塘來理解自己、理解自然、甚至是理解宇宙。」自然沒有人也可以存在,所以人在世界上是非常渺小的。藉由創作,開展了人與自我、自然之間的對話,更重要的是展現自己的存在。最近的池塘創作〈金池塘〉漸漸褪去陰鬱的調性,直接顯現「光明』的存在,繪畫結構上較為鬆散,將和諧共生的睡蓮與荷花,置入在這樣放鬆的空間。上半部的荷葉朝水面上仰頭開展,正積極吸收陽光養分,和下半部的幽暗睡蓮恰形成鮮明對比,在共生和死亡之際,時間和空間於此流動。創作是一種自我療癒的過程,過往的混沌陰影現在己經漸漸明朗起來,今昔將積極開展光明的人生。蕭瓊瑞將此作品亦有另一番詮釋,他以美國著名電影 《金池塘》將郭心漪的畫作〈金池塘〉連結,隱喻親子之間的一種關係,「童年經驗的創傷與漂泊孤獨的心靈,這些會隨著時間淡化為更成熟堅強的自我。」(蕭瓊瑞,2016)
池塘系列不知不覺走過好些年,但並不減缓郭心漪對於池塘的熱情。她形容現在的創作狀態是「獨善其身」。「獨善其身」原指完善自身,不管外在世界,是一種比較自私的心態,郭心漪對其重新解釋:「池塘創作是一場理解自己的實驗,當真正地認識自己之後,我才能產生新的角度與觀點來真正地認識這個世界,而池塘正幫助我建構出一個完整的自己。」對於池塘的探索目前還未到結束階段,因為自己對於世界的體認和觀察一直在隨時間轉變,池塘亦持續在變動,作畫就像在考古般不斷地挖掘,將殘片落葉緩緩拼湊起來,拼湊那個不完整的自己。
郭心漪表示:「剛開始『池塘系列』創作時並無預設立場,只有恍惚地,企圖抓住心目中那種理想美。也曾一度想要放棄,但當下便給自己一個嚴厲的規則:再困難也不能現在就放棄,也許只是現在能力不足,而不是題材無法發揮,要持續不斷地發展下去。」池塘創作儼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:「池塘開啟我對世界更多想像跟不同的觀點,對於現實生活也做了非常大的改變。創作的本意不在於流派技巧之展現,技巧只是呈現畫面中的表象,它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。是否非得迎合當代潮流、迎合觀眾,很難斷言。只要照著本心持續向前,不願隨著世俗隨波逐流,順心自然所得到的回饋可以更多。」
漣漪仍末止歇
今年(2019)郭心漪正進入水彩創作第十年,在她的創作路途上少有靈光滿溢、一氣呵成的狀態;而是藉由反覆的產出,在畫與畫的交錯中獲得新的領悟,才會逐漸創作出更成熟的姿熊。畫家每一張作品都是獨立的,都有它不同的過程:「我認為十年其實才不過踏出第一步,第二步什麼時候起步與結束我不知道,但這十年算是一個階段。今年 7月在佛陀紀念館有一個歷年來較完整的展出,在整理作品的過程中,又產生出對池塘如何繼續下去的更多想像。」
繪畫創作現在已成為郭心漪的心靈生活舒適圈,人類的弱點總是永遠無法滿足現狀,郭心漪了解想要一再突破自我,就更需腳踏實地去實踐,除了熱情與堅持之外,更要真誠面對自己。郭心漪對於池塘領域的探索及對心靈的追尋,那些已被喚起的陣陣漣漪依然仍末止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