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人間福報
【記者邱榆蕙新北報導】
世間紛亂,願化作一方池塘,使眾生獲得心靈的寧靜。水彩藝術家郭心漪不同於一般西畫家,以水彩畫出油畫的厚重筆觸,遠觀如油畫,近觀是水彩畫,令人稱奇。她去年在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展出後,畫下池塘上的大佛,將在佛館結下的因緣,融進自己的生命歷程中。
面對癌症 風格轉向柔和
出生台中的郭心漪繪畫池塘超過七年,二年多前罹癌,生活步調放慢,心境轉變,將創作推向更高峰,她勇於抓住蓮花凋萎的時刻,描摹的蓮花栩栩如生,風格從早期的深重寧靜,轉向柔和優美,池中光影明亮而不刺眼。
兒時寄人籬下的郭心漪表示,她曾在同一條街、不同親戚家寄宿,國小讀三間、國中讀兩間,與新朋友認識沒多久,又搬到新地方,讓她個性變得沉默寡言,課業成績也受到影響,她說,「那段時間的記憶,像找不齊的碎片。」
從小展現藝術天分的郭心漪提到,親戚看到她的塗鴉,覺得不錯,遂向她父親推薦就讀國中美術實驗班,郭心漪當時首次接觸水彩,經常隨課堂在戶外寫生,高中就讀明道中學美工科,與他校同科系的丈夫相遇,興趣相投,畢業後便結婚至今。
婚後,郭心漪與丈夫創業,從陶藝起家,在學校長期教兒童藝術,也獲得丈夫支持圓夢,進入空中大學就讀,並完成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學歷。
何為藝術 遍尋宗教經典
教學兒童藝術期間,郭心漪經常指導學生參加美術相關比賽,看著人們爭奪名次與獎金,忘卻繪畫最初的目的,她見證藝術質變的過程,對人性及普世的藝術價值觀感到哀傷,這股悲憤促使她一路翻找道家、佛學,以及西方思辯哲學的經典史籍,找尋「何為藝術?」
郭心漪反省藝術學術生態的同時,重拾畫筆,用熟悉的水彩,畫下「鄉情系列」、「羽飛系列」、「易開罐系列」。面臨學生、金錢的流失,她依舊繼續作畫,在覺察與批判中成長。
一次尋找靈感的過程中,郭心漪在國立台灣美術館的池塘邊休息,突然一陣風吹來,池面蕩漾、倒影晃動,一剎那,「我感受到自己的靈魂被包覆」,從此她化身一座靜止的池塘,等待世人歇息。
郭心漪指出,從有形畫到無形,她才發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最難仿造,無形無色的水,在各種光影下的姿態,該如何生動呈現在畫紙上,這個難題,令她一度想放棄池塘題材,然而,郭心漪認為,她不能再遇事就退縮,這次,應該接下老天給她的考驗,「暮然回首,赫然發現池塘系列作品,已經悄無聲息的梳理出自身生命的脈絡。」
近年,郭心漪的池塘系列作品,如雨後春筍般出世,曾獲得第十七屆國際大墩美展水彩類第一名,讓文學家與藝術學者同時喝采,粉絲願追隨她的每一場展覽,有的觀眾一站就是一小時,有的人觀賞時頻頻掉淚。郭心漪說,「我沒有什麼技巧,而是真誠面對我自己,感謝上蒼,我走的路是對的。」